家长成长
儿童心理理论成长技术培训
家庭养育观培训
心理现实衔接工作坊
家长及成人成长工作坊
家教课程
家长大学

漫谈儿童的不适应行为及治疗

【】

详细信息

一、现实问题多,江湖多

    开学伊始,就接到若干求助、求教,问题比较集中于孩子在集体中的适应和管教。多为一年级或明年上一年级的孩子。

有的孩子因为行为没有规矩而被多家学前机构拒收,最后家长放下工作,每天到校陪读,加强管教。(效果如何,还不清楚,家长的介入是好是坏都是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无法言说)(后记13年5月,这个孩子真正走进成长营的时候,已经非常焦虑和敏感,表现强烈的攻击性,无法与其他同学合作,不能融入团体,当天因游戏失利以跳楼自杀威胁老师,并有真正实施的行动,其间表现精神病性症状,转介医院就医。后了解到家长跟去陪读的主要手段就是暴力

 

    昨晚,一位非学员家长(学员家长们是相对比较清楚其中道理的)又替学校老师来咨询如何对待班上的几名问题学生,他们是小学一年级,没有经历过学前班,开学三周,第一周孩子都表现很好,从第二周开始就有点散了,不听、无法坚持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表扬、批评后能好上三五分钟,起不了多大作用,她们想问问我有没有好的办法?

    而此位老师已经有16年教龄,目前的情况是她没有遇到过的。而且反映好多孩子上课不与老师交流,总是低着头上课。

  就我今年暑期成长营招生与去年相比,今年入学的孩子明显比去年入学的孩子学习了更多的文化课知识,这种情况下的课堂纪律和注意力集中情况就是难以保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底线、无标准、无社会价值判断能力的孩子多于去年,训练难度也确实比去年高,我也时常经历着身心挑战。而这里还有一些情况更为严重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或不能承认接受孩子的问题、自欺欺人,或各种理由搪塞,并没有参加成长营,可以想象这些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会给小学老师带去多少负担。

  而非比成长营的所有新生,包括其中多动症状的学员,目前在学校都能适应良好,并学习进步,得到老师表彰。去年的学员学习成绩几乎都名列前茅,并有一半老学员今年依然参加复训,当然非比菁菁少年成长营的学员并不都是问题儿童,相反他们已然优秀,他们回来是挑战如何让自己更优秀、更能带动集体成长的。

  在此提到这个是为了说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如果能在入学前早干预就可避免在小学期间的不愉快经历和深远的不良影响。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2011年非比菁菁少年成长营图片资料,争第一
  另外,相差一年,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待感兴趣的社会工作者去研究了。

———————————————————————————————————————————

二、专业体系论江湖,一瓢水难现大海之阔

     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想写这个内容,感觉势在必行。

     如何写?诺大的体系如何在小小的博文中尽现,才能让读者明白这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并杜绝一些家长不切合实际的盲目模仿。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顾左右而言它,从早至黄昏,中间溜了无数次号,终于开头至此,我现在要去买菜了,任何事情也没有全家人吃饭重要。——其实这只是不能面对问题的借口。

     你有没有像我这样找个理由逃避掉要面对的问题? 在什么时候?——这叫做自我觉察。觉察促成长。

———————————————————————————————————————————

三、家长不爱孩子爱自己,寻求专业帮助意识薄弱

     在儿童早期,03,3-7,8-12岁,无小事。预防、及时纠正,非常重要。

 

1、时间、钱、报酬、爱、成长

    有的家长说没时间带孩子来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说没时间接送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因为自己没时间给孩子准备饭而不能让孩子参加训练,而孩子已经在班里属于孤雁一只,很多活动没有同学愿意跟这个孩子一组而不能参加,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如此下去,孩子自己既发展不出应对方法,也无力改变这个局面,面对这样的尴尬和无助,他会如何看待人、集体、社会?会发展出如何的行为、态度?而更重要的是他如何认知他自己呢???家长此时基本已经无法帮助到孩子了,而又不愿意花时间带领孩子寻求帮助,好吧,您在孩子身上今天省下的时间,总有一天,会很多倍的还给孩子。

    钱,有时什么也不是。买不回时间,买不回伤害前的纯真,买不回曾经走过的路,更买不回业已形成的型程。有成长营的个别家长说:“实在是太痛苦了!痼疾怎么这样顽固不化?”我说:“您早不参加家长成长小组,不能坚持做个案咨询,不舍得花钱买服务,一直拖着要自己解决,想想过去的这半年你们把痼疾又巩固了多少呢?错误做法又衍生了多少新行为模式出来?您和孩子又增添了多少摩擦和彼此折磨的痛苦呢?……剥茧抽丝,披沙拣金,又要多花费多少功夫去挽救呢?”

    钱,只是心理专业人员提供服务的报酬。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越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提供专业化服务。这要看你接受服务的咨询师的专业培训背景,是否有正规、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经历,培训涉及专业方向以及实践经验。

    优秀咨询师的专业基础一定是建立在多年刻苦努力,大量、广泛学习,融合、借鉴国内外成熟理论与实践经验,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再通过实践积攒的宝贵经验上!同时咨询师自身还要接受持续长期的个人成长、案例督导。这些需要成本,并且是很高的门槛,是区别普通人、普通教师和非儿童青少年专业心理服务人员的最基本标尺!如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也就不需要花几十万专职去学习几年了。

     并且心理咨询有一个复杂的收集资料、评估分析的过程,很多孩子看似注意力不集中的结果,却因为家庭背景不同、父母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而有千差万别的起因,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是无法凭家长一些单方面的简单描述就三两句给你一个万能的解决办法的,这不仅无济于事,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能如此回答你的人,堪比八卦先生。有关情况请参考以下个案。并且有关行为调整的操作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使是咨询师自身也需要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应变,如何能在家长的不客观、不专业、评价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远程遥控呢?

 

    钱,万万不能用做家长和孩子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筹码。成长、幸福、愉悦、向上……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一位好的咨询师,即使在来访者不理解、不明白,甚至严重误会咨询师的情况下,依然以来访者成长为目标,坚持保持咨询设置等等,要承受委屈和压力。“咨询师”只有在收费的情况下\咨询室中是咨询师,其它时间是自己的其他角色,任何人要求咨询师在工作时间\地点以外提供此状态,甚至希望、威胁提供无偿服务,都似讹诈勒索行为。

    有效的治疗是心理工作人员付出爱的过程,咨询师不是太阳,不能自己发光发热,在把这些正能量奉献给你以后,咨询师要从哪里再补充增添自己的活力?如果你曾经咨询过,请考虑: 回头来感谢你的咨询师给他温暖。 ——这爱,用钱买不到。

    现实中,一些父母真的没有心理人员对孩子付出的“爱”多,家长更会照顾自己。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用自己的心与来访者的心碰撞,一起接受洗礼的艰难的成长过程,谈钱,真是悲摧。只有真正接受过服务的人才能明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成长的喜悦、轻松。

    舍“钱”,是来访者真正有决心逾越自己的开始。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钱和孩子到底哪个重要?如果连“钱”这个最容易的代价都不舍得付出,怎能让人相信你做好准备解决问题了呢?你又如何配合?又如何去面对自身的问题?!——这才是艰难所在!即使在付费的情况下,都会无意识阻抗、逃避、攻击,何况免费乎?如果你找借口撤退了,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没有成效。既然无效果,又何必大家劳心伤神呢……

  来访者有义务通过付费表达对心理工作者劳动的尊重,分摊其多年学习、深造成本,保障其日常生活、生存需要。——你去商场买东西不花钱么?无形服务的时间和智慧、知识、技能、经验不是商品么?你家电视冰箱与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成长心灵陪伴相比,哪个更稀有、珍贵?

  行规:免费咨询不做。亲朋熟人不做。心理咨询讲究有“求”才有“帮”。否则不仅无效,还会衍生事端。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2、失败+不信任+自恋=恐惧、成长

      有些人,不是钱的计较,而是害怕自己失败,害怕找专业服务是表明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害怕被别人瞧不起、没面子。那么谁生来就会做父母呢?难道把我们养大的父母就是完美的么?

     世上无完美父母,只有爱的父母。

     即使您认为您的父母是完美的,也只能证明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的巨大进步,现今时代是任何父母没有经历过的。独生子女、物质丰富、有的又有了二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高度重视的子女教育、高度膨胀的自我意识、高度危机的社会信用导致过分的自我保护、高度融合的文化特色、对子女的高度关注……是所有人都没有经历过的,所有人都需要学习如何做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好父母。

  许多人通过看书学习,但每个人理解不同,做法上更是各有千秋,都以为自己对了,却往往过了火或偏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一本书的假设或许是所有人家里的孩子都是工厂成批生产出来的完全相同的个体,讨论间忽略了个体间距大差异。

  看书,家长自学心理学,形同盲人摸象,运气好,对了。运气不好,适得其反。

  自学,没有20万元学费和若干年的努力打底,依然似管中窥豹,这还没算上是否具备天赋。即使学成,你的孩子也长大了。

  而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不能诊断自己孩子的,因为不客观。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说服力不够。因为父母自身就是问题中的一个矛盾点。因为你的角色是父母。

  所有以上这些,都是我“告诉”你的,都不是你亲身经历,有些人不信,还是愿意去自己尝试。 这就是“看”“听”的学习方式与“做”的体验式学习的巨大差异!所以我现在是不太愿意写文章、讲“经”,因为效果其实很不显著。非比家长成长小组的成员反映去听专家讲一天课,最后就记住一句话,回家还不知道怎么用,参加小组活动虽然每次一个主题,点点收获,但切身感受,用到实处,持续成长、有效进步。

     社会分工,各有所长,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交给专业的人做,既抢回时间又专业客观扫盲,保护发展了孩子,还减少自己的烦恼,这才是善于利用资源的现代人,是么?

     看完了这一段,如果您还觉得找专业服务是丢人的事儿,那我建议您做个人成长,这样的观念是怎么来的?丢人对您意味着什么?……这或许是您小时的一段伤心故事。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

四、承认问题,面对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

      关于本文章的题目,定位为“治疗”,要传达的是其专业性、问题的严重性,及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的深远性。而并不是为了给所有适应不良的孩子挂标签。我的态度始终是诊断的名称并不重要,而找到路径如何改善才是关键。

      每一个行为会导致相应的结果,形成模式变成习惯。错误的累加和挫折遭遇就像给人穿上一层层盔甲,每一次负经历都会衍生新的思考、行为模式,把真实的自己包裹得越来越厚,直至麻木、扭曲、丧失。

      每个个体的家庭背景不同、生长经历不同、两个不同个体的千变万化的结合再次组成千姿百态的家庭众生相,再产生出新的、独一无二的新的个体——没有什么比人更需要去细致的了解和耐心体会,懂他才能帮助到他……心理上的隔空把脉,不仅是对生命最大的不尊重,更无法确诊,就更无法解决问题。江湖的“假”药丸有时会害死人。

  但即使不是江湖,由于每一个个体地独特性,致使所有诊断、治疗都只能是尝试,对治疗师、咨询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都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所以,寻求帮助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相信你选择的专业人员,信任是一切的基础。

  2、心无杂念,全力配合,面对困难,挑战自己,勇于尝试,不抛弃不放弃,坚韧不拔,相信终会见曙光。

  3、肯定自己、孩子、治疗师的努力,接受一切结果。做到前两点,结果会有不好转的么?呵呵

 4、心理治疗没有成功,只有进步。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儿童行为问题诊断的参考因素

1、儿童青少年成长史,12岁前都很重要,6岁前更重要

2、母亲的孕产期情况

3、家庭亲子关系情况,主要家庭成员白描

4、非比学习能力测试(非智商测评,含注意力、记忆力、表象、信息加工处理、感统协调、额叶发展、智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规则意识等方面)

5、幼儿园(学校)时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及日常表现

6、儿童在集体中的行为观察

……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

六、案例简介

1、我就是最特殊的

    我2岁就会看书,3岁就能在幼儿园演讲,现在6岁我在一次上千人的比赛中进入了前80名,我有很多想法,很喜欢辩论,有很多大人都被我驳倒,你说我很优秀吧?但我不能参加所有有竞争性的活动,我不能输,输了我就会打人,不能打别人就打自己。跟同学玩游戏,他们要听我的,不然我就不玩了,因为我觉得我比他们优秀。上课的时候,老师提的问题我基本都会,我随时想说什么就说,我也会告诉老师“你不叫我,就是不喜欢我。”我觉得老师讨厌我,她会不让我去,所以老师对我态度不好,我就回家告诉父母,他们会帮助我,他们相信我。

Ø 目的性强,有目标感,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不做。

Ø 没有但同时过于理性,表达能力虽然强,但缺少控制,随时随地大声说话,内部语言外化;

Ø 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强,却以“打”的方式解决问题,主要是针对超过自己的人,宣称不参与竞争;

Ø 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Ø 遇事急躁、情绪经常失控,易激惹。

Ø 行为随意,没有规则感;随意离开教学场所不报告老师;

Ø 与人之间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别;

Ø 自理能力差,经常找不到东西,并随时哇哇大叫;

Ø 总觉得自己得到的是最不好的,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好,觉得同学和老师都把最坏的东西给他;

Ø 刚开始时的名字叫“炸弹大王”“世界霸主”,后来叫“无名氏”,最后统一都叫自己的名字。

Ø 向同学要吃的,对方不给开始哭闹;

Ø 思想消极,对别人缺少信心;

Ø 与弱势同学没有谦让,犯我必还,不关注他人感受;日常惧怕强者,但涉及到“输赢结果”时情绪激动,恨赢的人,会动手打对方;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开始时直接把别人的分数擦掉,甚至要求给别人减分;在不能惩罚别人的时候,惩罚自己,向内攻击、否定自己严重;与现实脱节。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分析:智力高,情商低;纪律差,自我中心;幼儿园老师不当方式使孩子错误行为强化,并由于家长与老师的矛盾导致儿童对老师缺乏信任和尊重,使“老师”的权威感不够,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儿童接受过多社会及人性的概念,加之思维高度发达,但这些概念与他的儿童的正常生理性发育又不协调,经验认知跟不上概念思维发展,使得一些观念成为虚空的理论反而干扰了孩子对人世的认识,并对自己造成极大困扰,有分裂情形。家长的一些惩戒措施严重不当,更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惩罚行为,恐未来对其精神造成严重恶劣的影响。略。

预后:纠正家长不当教育方式。引导、纠正儿童一些错误观念。能遵守集体内规则,自控力、容忍度提高,并可结交少量朋友,同学间开始有正常互动。

l 语言不仅应用于概念,也开始在生活中、表达自己中运用;

l 大部分时间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打人”方式发泄的行为大大减少;

l 对竞争、集体、合作、不喜欢他、公平等话题释然,极少再提出个性化反社会论点,但消极思想依然存在,需要经历长时间去改变;

l 可结交朋友,但还需主动,并学习、磨练如何维持友谊;

l 对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感增强,不再怀疑别人的动机不良或者故意伤害他;

l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增强;

l 有归属感,开始关心集体,乐于融入小组;

l 规则感增强,时间感增强,绝大部分时间可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

后续:家长的自我成长。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心结未做处理,日后移情恐影响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孩子行为还需进一步强化,并且还需时日改变幼儿园不良师生关系遗留在孩子头脑中、行为上的记忆模式,重建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信心。略。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2、找妈妈

Ø 安全感:与人之间没有亲疏远近的区别,到处“找妈妈”“认妈妈”;

Ø 不会用语言,强烈要求关注,被关注后开始任意所为(适得其反);

Ø 无规则意识,随意离开教学场所不报告老师;

Ø 无安全意识,喜欢触摸电源设备,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攻击性。

Ø 卷面不整洁,随意揉皱、涂画;

Ø 自我保护意识强,随时处于应激状态,随时防御;

Ø 反叛:在意识层面拒绝老师、同学的要求,在无意识层面能主动帮助同学;

Ø 对事物的理解局限于表面或常理,经常集中于“美丑”,乏广泛思考、深入理解;

Ø 被父亲打?经常被招惹的怪兽?

Ø 高焦虑、依恋创伤、父母打架及被推出门外的创伤,指环王创伤、有很多恐惧;

Ø 放假后回来频繁尿裤子;

Ø 爸爸是否经常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给孩子?

Ø 本来已经不动别人的东西,但在最后一天却动老师的东西等反常现象,分离焦虑;

Ø 易激惹,与同学关系不好,少参与集体活动。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分析:依恋创伤,严重的分离焦虑,由于频繁的保姆更换,父亲越位、母亲力量不足等复杂的原因导致孩子安全感极低。加之家庭成员的不断变动,规则的不一致及反复、更迭,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筑起高高的防御保护自己——逆反。其它这里不一一赘述。

预后:可遵守学校规则,在坐姿、形象等方面给同学做出示范榜样,能积极正向的获得关注;不再尿裤子,但偶尔尿床,与同学关系大为改善,对人信任提高,自信心提高,会交朋友。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能有意识地运用,大大减少小动物似的呜呜叫。

l 表达能力提高,可做到语言提需求;内部语言减少、外部语言增多;

l 自省能力提高,并可清晰表达;

l 放假前能平静地接纳批评,并能积极改正;放假回来以后逆反情绪又有所加重,改正速度较之前慢,为什么?(家长是否总是批评、指正?请思考自己的不妥之处。但还是可以看到孩子回来后的适应速度和行为大幅进步)

l 主动帮助老师、同学,乐于为集体做事,积极关注弱势同学;正面积极;

l 注重卷面整洁,大部分时间可以跟着老师学习、发言,偶尔溜号(画公主);

l 纪律、规则感有提高,有一定时间观念,自尊提高,自信提高;

l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增强;

l 可做到不动、抢别人东西; l

后续:家长的自我成长。孩子行为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进一步提高人际能力。对恐惧的进一步探究、处理。家庭关系的进一步探究、改良。发展健康的依恋关系。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3、我不要离婚

     爸爸妈妈在我5岁那年离婚了。我的记忆就停留在那个时候,我期待他们能破镜重圆,我不想长大,我接受不了两个家的现实。妈妈是个要强的人,她一个人带我,工作很忙,还要去学习、出差,可能是她压力太大了,她有时对我会不耐烦,打我的时候非常狠。爸爸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有时我实在太想他了,就打电话给他,他总是说忙,不能来看我,我每天守着电话,特别希望他能主动打过来找我。我每天都感觉有很多愤怒,每天都要打小朋友,我会打他们的鼻子,直到打出血为止。有的同学越想亲近我,我就越打他。我害怕亲密关系,不知道怎样与人长期友好相处,在我的经验里,越亲的人越是用打的。我每天精力旺盛,动个不停,说个不停,想个不停,还哭个不停,反正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我就给他们捣乱,我也控制不了不动,幼儿园已经不让我去了。

分析:混乱型依恋关系,暴力来自于最亲的人,使孩子每天生活在恐惧里,同时习惯于被暴力,他认知、经验的家庭模式就是这样。停滞在5岁不长大的孩子接受不了离婚事实,是处理孩子复杂情绪的重点。多动、影响课堂纪律、随意动别人东西和过强的攻击性是入学面临的最大挑战。缺好的依恋关系,缺支持系统,短期内只能由辅导老师代偿。

预后:校内可以遵守规章制度,校外撒欢。担任老师的小助理,协助班长管纪律,毛遂自荐做小组长为同学服务。第一学期期末获得学习小标兵奖状。寒假继续巩固、提高,并处理了离婚的遗留问题,接受现实长大到7岁年龄。母亲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改善自己,同时父亲参与到教育中,在母亲外出时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也加强了父子关系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顽强坚韧,有正义感,有爱心,乐于助人,容忍度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未发生过动手现象,可建立亲密的同学关系,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一年后成长进步更为明显。

后续:加强对他人的理解,提高抗挫力,查缺补漏,怎样让自己更优秀。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4、我要你爱我、爱我、爱我!

      我是个喜欢蝴蝶结的男孩,所有女孩的东西我都有兴趣。每天我关注很多事情,而且我都能注意到细节,并且会不厌其烦地告诉老师。老师要是答应了什么事没做我会提醒她很多次。我很在意我的分数、给我的酸奶等一切涉及到我的事情,我会惦记的。妈妈让我做的事,我都记得,我会提醒自己很多很多遍,问老师很多很多遍,我不太相信自己,我很在意妈妈。我喜欢跟同学玩,但他们不喜欢我。我中午从来不睡觉,喜欢拽着被子到处跑,招惹同学,如果有同学追我,我就躲起来,我不喜欢打架,但我喜欢让他们追我。

分析:父亲忙于工作,并认为孩子理应由母亲负责,极少与母子交流。母亲常被丈夫指责唠叨,过于焦虑、琐碎。儿子常年与母亲一起,受到母亲性格、性别极大影响,女性化明显。而母亲自卑于自己的弱点又试图回避与儿子的接触,并且受丈夫冷落的妻子也无力、无暇给儿子爱,“疏远”的母亲让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母爱和关注,而不闻不问地父亲更让孩子倍感被忽视。所以在外面到处寻找关注,并且总是不满足,而实际上其缺口在父母。其它略。

预后:在家长活动中父亲接受了不客气的点名批评,幡然醒悟,进行反思后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如承担起孩子开学后的所有准备工作。优秀的支持工作既让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感受到父爱,又减轻了妻子的负担,母亲焦虑明显好转,心情愉悦,阖家和谐美满。孩子在班级里遵守纪律并表现突出,甚至不再斤斤计较,取得重大突破。

后续:没有父母愿意承认自己不爱孩子,但事实是确实没有爱好孩子。孩子需求的爱,与家长给与的爱经常背道而驰。补爱需要长期坚持,爱对了、足了,有些行为问题就消失了,这就是爱的力量。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同样是行为问题,但差异千里的原因和行程,您现在是否明白我要了解更多背景、要看到孩子、家长的必要性了吗?实际的工作并不像如上这样清晰可辨,要从大量事实、表象中观察、提炼,辨别、诊断,对我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七、建立规则的建议

适应规则、适应环境是孩子需要在和家长交流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品质。家长要给孩子制订出一些规则。

1、事先约定,双方商议,尽量让孩子自己说,家长提问构成规则框架。

2、奖惩清晰、明确。

3、自愿遵守,乐于遵守。

4、未尽事宜再议,此次可给机会,下次再说。

5、规则定下来要坚持,不能朝令夕改,不然孩子会无所适从。

6、家庭成员间要沟通清楚,包括长辈、保姆,统一标准执行。

7、任务型内容,提前提醒1-2次,可根据孩子的态度反应,如沉迷依然,则需要再提醒一次。

8、如未完成,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规则说话,以理服人,同时也传达规则的重要性。

78两条主要是说明:首先家长要目标清晰,知道自己要达到帮助孩子习惯养成的目的,所以在孩子还没有成为“习惯”之前,分心、坚持不住等状况出现都是正常的,家长只需简单提醒就可以了。

9、规条不能太多,个人觉得有关习惯养成时才需要。人是情感的,不是只有理性,更不能被框在框子里生活。生命,是多姿多彩的。

漫谈儿童的不适行为及干预

非比菁菁少年俱乐部 招新,敬请关注.

家长体验式成长小组正在报名中,预约电话:15611717252   13801206179

http://blog.sina.com.cn/u/1182288203

其它更多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82288203_0_1.html



**************************************************************************************

心理咨询师非比(吕萍)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抗挫力训练师,加拿大儿童游戏治疗师、德国完型心理治疗学院治疗师、心理剧导演

非比菁菁少年成长营、俱乐部创办人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心理专家,小志愿者联盟辅导老师

曾多年任职于外企市场总监、副总裁;后于中科院心理所主修心理学硕士课程结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进修心理治疗,主要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训练,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教学。协助我国著名心理学家

在线留言